立身敦雅 器局深沉
令狐整(513年—573年),字延保,敦煌人,西魏、北周时期大臣。敦煌令狐氏世为大族,其先祖在王莽末年避难敦煌,从此定居。
前凉、西凉、北凉时期,令狐氏子弟一直都有在这些政权中为官者。令狐整之父令狐虬,曾任敦煌太守。到令狐整时,官至北周大将军;令狐整之子令狐熙,为隋代吏部尚书;令狐熙之子令狐德棻,为唐初著名史学家;令狐熙之七世孙令狐楚,令狐楚之子令狐绹,并为中唐宰相。可以说,敦煌令狐氏是从令狐整才开始发迹的。
从本传来看,令狐整“进趋详雅”“立身敦雅”“沉深有识量”,即既有士大夫的儒雅,又有世族子弟的器局深沉,是一块做官的好料子。起初,他在北魏宗王、瓜州刺史元荣幕府任职,深得器重。永熙三年(534年),北魏的末代皇帝孝武帝元修从洛阳逃奔关中,依附于宇文泰,导致东、西魏分裂,随之而来的是河西动荡、州郡闹独立。元荣依靠令狐整的辅佐,剪除叛乱,瓜州得以安定下来。在这个过程中,二十出头的令狐整凭借其“资兼文武”的个人才华和“西州令望”的家世积淀,得到了一致认可。
宇文泰了解到令狐整之后,征调他入朝。令狐整倾尽全力,“率乡亲二千余人入朝”(《周书•令狐整传》)。这一举动对宇文泰的支持是比较大的,这就如同当年糜竺散尽家财以支持刘备的一样。因为此时的宇文泰才刚刚接过贺拔岳的旗帜,初步组建关陇集团,其人力短缺是明摆着的事;令狐整率两千余乡亲参军,既说明其得到家乡人民的高度信任,也说明他想要凭借这份“世资”来得到宇文泰的更多器重。而且,令狐整还真的能很好地安抚这支同乡军,使其“并忘羁旅,尽其用力”。遗憾的是,我们看不到令狐整率军参加东、西魏之间的战争。按理来说,假如令狐整善于统军打仗,宇文泰没有不用之理;所以我们推理,令狐整可能长于行政治理而劣于行事打仗。
展开剩余50%入周后,宇文护主政,令狐整曾任司宪中大夫、丰州刺史、始州刺史等职。这些职位,相比起其他从河西进入北魏、西周的显达之人而言,只不过是一般般而已。直到天和六年(571年),年近六十的令狐整才进位大将军,两年后即去世。似乎这个“大将军”之职,就像是退休或临终前给的一个安慰性称谓而已。之所以有这种遭遇,原因就在于,宇文护想拉拢令狐整,而令狐整则“辞不敢当,颇迕其意”,所以宇文护有意疏远令狐整。有可能令狐整也是念于与宇文泰的交情,而看不惯宇文护的专权,所以故意消极合作。
一年之后(天和七年),宇文邕诛除宇文护,宇文护的党羽悉数被杀,而令狐整则安然无恙,论者以此为高。高归高,但就实际人生而言,令狐整在北周的生涯还是较为落寞的,相比辛威、李穆等的位极人臣,令狐整相差很远。假如他也迎合宇文护,或许境遇会彻底反转。
有意思的是,陈寅恪先生在论述“关陇集团”时说,关陇集团中,除了武川勋贵、六镇武将之外,还有陕西、山西、甘肃等地的汉族豪右,其中陇地就以令狐整为代表,不知何据。其实辛威也同样是出身陇右的汉族豪右,其融入关陇集团之程度,要比令狐整深得多;只不过,辛氏在入唐之后迅速隐去,而令狐氏则在唐代更臻鼎盛。或许,这就是陈先生列入令狐整的原因吧。
另外,令狐整的孙子令狐德棻撰写《周书》,给令狐整立传。一般而言,给自己的祖先立传,都不免美言几句,或者写得冗长。但出人意外的是,令狐德棻给令狐整的传记是相对简略的,尤其是给自己的父亲令狐熙,仅仅给了寥寥近百字的篇幅;而在《北史》中,令狐熙的篇幅就长的多。这说明,令狐德棻没有刻意为父、祖立佳传,他是颇具“史法”的史学家。唐修八史,令狐德棻居功至伟,从其为父、祖立传的法则里,也可见一斑。(执笔:清辉 编辑:王丽娜)
来源:黄河清风
编辑:蒋应杰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